探索以工代赈新模式 村民幸福感满满融水桐里村乡村振兴项目加快推进

来源: 柳州日报  |   发布日期: 2025-05-14 08:59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5月6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镇桐里村林下中草药经济示范基地道路工程项目现场,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参与项目建设,我们在家门口就有工资拿。项目建好后,致富路子更宽了,想到未来,我干劲更足了。”桐里村泗村屯村民莫彩军说。

能让莫彩军幸福感满满,还得得益于以工代赈政策。融水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以工代赈新模式新路子。

“该道路工程项目是我市在落实以工代赈政策中,首次运用‘乡镇政府+乡建公司+村合作社+当地群众’模式实施的试点项目。”市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和地区振兴科科长陈翼华告诉记者,这不仅可以切实增加项目的实施效率和效益,还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该道路工程2024年11月开工,计划2025年底竣工,总投资917.74万元,建设林下产业道路8.49公里,覆盖麻石、桐里、大安等3个行政村,壮、苗等少数民族群众占比达85%以上。

“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还为各族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交流平台和发展空间。”融水县发展改革局农经股股长吕伟伟介绍,项目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等困难群体参与施工,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人均增收超8000元。

吕伟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建成后,当地农产品运输里程将直接缩短8公里,群众到集镇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为8分钟。他预计,项目建成后,以上村集体经济将实现增收20万元以上,其他各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左右。

此前,发展改革部门多次在当地组织召开跨民族的村民代表大会,最终确定加大发展林下产业、建设道路工程。之后,又邀请当地少数民族代表参与选址论证,确保项目既符合生态红线要求,又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该项目有了群众广泛参与、各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国家以工代赈政策赋能,得以加快推进、节省成本。

同时,当地积极开展“以工代训”,组织技术骨干“传帮带”,目前已对务工群众开展林下种植、道路修建和养护等技能培训10余场,达到“志智双扶”的效果。

以工代赈指建设基础设施工程时,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陈翼华介绍,2023年以来,我市共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1.1亿元,实施项目27个。






部门动态

探索以工代赈新模式 村民幸福感满满融水桐里村乡村振兴项目加快推进

来源: 柳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5-14 08:59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5月6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镇桐里村林下中草药经济示范基地道路工程项目现场,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参与项目建设,我们在家门口就有工资拿。项目建好后,致富路子更宽了,想到未来,我干劲更足了。”桐里村泗村屯村民莫彩军说。

能让莫彩军幸福感满满,还得得益于以工代赈政策。融水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以工代赈新模式新路子。

“该道路工程项目是我市在落实以工代赈政策中,首次运用‘乡镇政府+乡建公司+村合作社+当地群众’模式实施的试点项目。”市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和地区振兴科科长陈翼华告诉记者,这不仅可以切实增加项目的实施效率和效益,还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该道路工程2024年11月开工,计划2025年底竣工,总投资917.74万元,建设林下产业道路8.49公里,覆盖麻石、桐里、大安等3个行政村,壮、苗等少数民族群众占比达85%以上。

“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还为各族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交流平台和发展空间。”融水县发展改革局农经股股长吕伟伟介绍,项目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等困难群体参与施工,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人均增收超8000元。

吕伟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建成后,当地农产品运输里程将直接缩短8公里,群众到集镇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为8分钟。他预计,项目建成后,以上村集体经济将实现增收20万元以上,其他各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左右。

此前,发展改革部门多次在当地组织召开跨民族的村民代表大会,最终确定加大发展林下产业、建设道路工程。之后,又邀请当地少数民族代表参与选址论证,确保项目既符合生态红线要求,又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该项目有了群众广泛参与、各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国家以工代赈政策赋能,得以加快推进、节省成本。

同时,当地积极开展“以工代训”,组织技术骨干“传帮带”,目前已对务工群众开展林下种植、道路修建和养护等技能培训10余场,达到“志智双扶”的效果。

以工代赈指建设基础设施工程时,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陈翼华介绍,2023年以来,我市共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1.1亿元,实施项目27个。






访问电脑版 网站帮助
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主办: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电话:0772-2811084
网站标识码:4502000009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