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坚定实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战略,以创新服务机制、首创智造转型“柳州模式”、发力新质产业赛道、拓展开放格局等关键举措,全面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558.2亿元,同比增长8.6%;工业增加值增长10.9%。
一、创新体制机制,厚植发展沃土
创新企业服务机制,精准纾困解难。持续开展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服务,深化厅处级领导挂钩联系服务规上工业企业制度,推动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常态化、长效化。1—5月,累计走访企业1059家次,收集企业反映问题228个,已办结172个,办结率75.43%。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创新政策宣贯方式,拍摄发布“小崔讲政策”短视频9期,浏览量达2.5万人次;组织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与智能制造工厂现场教学,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畅通资金血脉。积极争取自治区增设“柳州工业贷”特色金融产品,精准对接工业企业个性化、差异化融资需求。高效运作中小工业企业应急周转资金,帮助8家(次)企业完成4690万元应急周转,节约融资成本约133万元。严格落实政金企融资对接机制,共收集工业项目融资需求13项、总额6.805亿元,成功帮助企业获得贷款1.99亿元,有效畅通实体经济“资金血脉”。
二、创新转型模式,引领智造升级
积极探索“1+1+3+X”智改数转网联柳州模式,推进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化协同水平迈上新台阶。 聚焦“1套标准”,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制造能力。紧扣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围绕汽车、机械、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诊断评估,“一企一档”实施个性化改造方案,已诊断企业近150家。聚焦“1种模式”,加快推动“链式”数字化转型。支持13家链主企业深度应用人工智能、5G、标识解析、区块链等新技术带动供应链“链式”数字化转型,持续创新融合发展新场景,全市各“链条”部署工业机器人超5000台,企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升30%以上。聚焦“3类企业”,分类施策加快“智改数转”。推进头部企业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优势,大力培育标杆示范;推动腰部企业做好设备联网、生产调度、精益管理等关键环节升级。鼓励尾部企业补短提优,推动中小企业加快“上云用数赋智”。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工厂1家、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2家、智能工厂75家、数字化车间62家,总数位居全区首位。聚焦“多场景驱动”,示范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引入11家智能网联生态企业落户柳州,建成无人物流、自动驾驶、大规模互联互通等7大项目场景,有力支撑了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制和测试;5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优秀场景,示范效应显著。
三、创新产业赛道,培育强劲动能
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三年行动,出台《柳州市支持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九条措施(第一批)实施细则》等专项政策,着力做优布局、做大规模、做高能级、做强竞争力。加速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全区率先出台《柳州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创新建立应用场景分类制度,发布2025年第一批应用场景25个,新梳理39个,有效促进AI技术供需精准对接。推动化工及新材料产业迈向中高端,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高性能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新产品逐步投放市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壮大新能源与智能终端产业,广西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成功下线。1—5月,动力电池电芯产量达10.53GWh,同比增长47.9%;新项目投产后,预计7月底可新增产能50.5GWh。坚持向海图强,扩大优势产品出口,1—5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15.4亿元、增长17.2%;其中汽车出口4.59万台套、增长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