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支招

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  |   发布日期: 2024-11-08 17:08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

奋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于强 赵艳楠

我国现有1866个县(自治县、旗、县级市)。县域覆盖城乡,面积广袤,人口众多,产业门类庞杂,是城乡融合的主要空间、经济布局的基本单元、绿色发展的基础载体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底盘,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伟大民族复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贯彻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更新认识、明确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成就十分显著,问题也较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县域经济总量先后跃过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大关,接近50万亿元,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农业稳步发展,农村面貌“大变样”。农业总产值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加快改造升级,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城乡融合不断深化,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多。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江苏昆山连续20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下,今年前8月昆山仍交出漂亮的经济“成绩单”: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7个,总投资800亿元。图为昆山城区。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显著发展,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县域产业总体水平低,同质化比较严重。县域企业九成以上是中小微企业,产业链偏短,集中在初级加工、代工生产等中低端。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较为显著。县域内生发展动能分化严重,有的县域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已初见成效,有的转型步伐沉重,发展陷入困境。三是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明显加大。由于土地出让金下滑,县域财政状况更为艰难;一些地方盲目招商引资,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突出;此外,人才、技术、资本等自乡入城易、由城下乡难,城乡融合依然有待破局。

二、顺应新时期形势要求,提升深化县域经济有关认识

一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事关国家战略大局。从中国式现代化看,县域地上地下文化资源相当丰厚,立足传统文化推进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重视县域;县域农村人口将近5亿,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将众多县域人口共同带入现代化。从总体安全观看,县域是国家综合安全的基本保障。县域陆地边境超过九成,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超过八成,未来在算力布局和数据备份上也占很大分量。从当前稳中求进的宏观决策看,县域是扩大投资的重要方向,也是拉大消费的重要市场。粗算一下,如果每个县地下管网改造投资50亿元,仅此一项,全国1866个县总投资将近10万亿元。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一半,如果拉升到城镇居民的七成水平,将释放2万多亿元消费。
二是要紧盯人口趋势,大力强化县域城镇建设。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约为50%,到了2023年底,城镇化率已提升至66%,过去十多年间,城镇化率增长水平年均超过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5亿人,按照这个城镇化发展势头,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超过75%,农村进城人口规模预计超过1亿人。加上外出农民工到龄返乡估算1亿人,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未来县城人口净增1亿是有可能的。为适应该情形,充分考虑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加大县城及中心镇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环境建设是必要的。
三是跳出县域看县域,在更大空间格局下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局限在县域上,要向外向上拓宽视野,在更大空间里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条件,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要打破“谁家孩子谁抱走”“自己的事自己办”的习惯性做法,贯彻“提级统筹”大原则,在国家或省市层面搭建平台,实实在在为县域经济发展赋能。
四是合理把握发展方向,统筹处理好县域经济重大关系。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特色化、融合化、绿色化三大方向:走发挥比较优势、差异化发展道路;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通,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厚植县域生态底色。

县域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四大关系。首先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发展就没有基础;其次是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在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县域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守护传统文化、保护历史遗存和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性;再次是强县与富民的关系。既要发展富税产业,增加财税收入,也要抓住富民这个根本,不遗余力把民生水平搞上去;最后是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既要立足当下,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近期工作,也要放眼长远,防止短期思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五是正视虹吸效应和市场惯性,加大政策力度和反向调节。大城市虹吸效应是一种客观现象。新时期,县域应成为下一步国家建设重点。为此,就要在“资源上行”势头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向操作,开展逆势调节,给予一揽子倾斜性政策支持,引导推动“资源下沉”。

三、改革创新,综合施策,协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足第一资源,发挥人才强县作用。鼓励实施“人才汇聚工程”,吸引高端人才和智库专家,通过短期项目、顾问咨询、线上合作等灵活方式参与县域经济建设。鼓励到大城市建立“人才飞地”、研发中心和创新孵化器;重视发挥乡贤乡亲作用,鼓励回乡兴业,参与家乡建设。
二是发挥科技驱动,促进发展动能转化。利用五到十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实施县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大力推进农村分布式能源试点示范,争取五到十年时间在全国农村完成清洁能源替代。鼓励科技示范竞赛,通过“赛马”形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扩大应用。
三是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按照“一县一策”的基本思路,由省级政府研究认定县域主导产业短名单,原则上每个县发展三到五个主导产业。公开设立龙头企业名单,加快县域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撤并部分效益低下、不具备条件的园区,一般情况下,考虑一个县打造一个示范园区并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

位于浙江东南沿海的乐清,是一座拥有147万人口的县城。今年1至8月,乐清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在浙江全省45个工业大县中排名第一。图为乐清市县城景观。新华社发


四是补齐发展短板,加速农业现代化。大力扶持农业技术和服务企业,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制定实施山区农业机械化专项行动计划,建议在国家层面统筹推进一轮山地农业现代化革新。开展全国高品质农产品发展扶持行动,鼓励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
五是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城镇综合品质。开展县城品质提升行动。安排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意识向县城倾斜,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支持县城建设提质升级。推动中心镇城市化建设。争取十五到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心镇城市化改造升级,使之成为县域人口和产业的重要承载区。
六是跳出县域空间,加强区域开放协作。加强县域和所属城市市区的统筹规划、功能配套和协同发展。在相关规划中研究探索在周边县域设置副中心或功能中心、特色产业中心。支持县域积极融入城市整体产业布局,发展与之互补配套或差异化协同的产业,形成特色经济。支持城市服务业跨界发展,为县域产业升级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鼓励发达地区、条件匹配的地方与县域“结对子”,在县域设立“飞地”产业园。
七是鼓励首创精神,充分释放改革红利。继续鼓励支持县域创业。支持县域干部“向上生长”,给基层干部提供成长空间和发挥作用的舞台。推进扩权强县,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动县域国企改革,推行混合所有制和现代化治理,加快县域平台公司“去壳化”。深化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盘活资产资源、发展产业、领办合作社、投资入股等可行道路,推进农村“三块地”市场化改革;加大行政改革力度,适时启动研究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打破县域经济“GDP锦标赛”、改进差异化考核办法。
八是因地制宜,推动县域差异化发展。按照县域在承担国家功能、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水平三个维度,建议对县域进行如下分类:首先,在总体战略层面,考虑国家战略功能配置,将县域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陆地边境县以及文化传承重点县,对这四类县域重点支持加强基础功能,更好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其次,根据资源禀赋条件,考虑区域影响,将县域划分为大城市周边县、交通枢纽县和重点资源县,根据这三类县域基础条件、优势和潜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另外,考虑县域发展成效两极分化的实际,有必要抓住两头,对于发展排头兵,列为改革创新县,鼓励继续探索先行先试,对于落在后头的,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县,继续安排专项政策,支持就业创业,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兜底保障。



工作背景

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支招

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 2024-11-08 17:08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

奋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于强 赵艳楠

我国现有1866个县(自治县、旗、县级市)。县域覆盖城乡,面积广袤,人口众多,产业门类庞杂,是城乡融合的主要空间、经济布局的基本单元、绿色发展的基础载体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底盘,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伟大民族复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贯彻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更新认识、明确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成就十分显著,问题也较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县域经济总量先后跃过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大关,接近50万亿元,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农业稳步发展,农村面貌“大变样”。农业总产值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加快改造升级,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城乡融合不断深化,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多。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江苏昆山连续20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下,今年前8月昆山仍交出漂亮的经济“成绩单”: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7个,总投资800亿元。图为昆山城区。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显著发展,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县域产业总体水平低,同质化比较严重。县域企业九成以上是中小微企业,产业链偏短,集中在初级加工、代工生产等中低端。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较为显著。县域内生发展动能分化严重,有的县域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已初见成效,有的转型步伐沉重,发展陷入困境。三是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明显加大。由于土地出让金下滑,县域财政状况更为艰难;一些地方盲目招商引资,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突出;此外,人才、技术、资本等自乡入城易、由城下乡难,城乡融合依然有待破局。

二、顺应新时期形势要求,提升深化县域经济有关认识

一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事关国家战略大局。从中国式现代化看,县域地上地下文化资源相当丰厚,立足传统文化推进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重视县域;县域农村人口将近5亿,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将众多县域人口共同带入现代化。从总体安全观看,县域是国家综合安全的基本保障。县域陆地边境超过九成,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超过八成,未来在算力布局和数据备份上也占很大分量。从当前稳中求进的宏观决策看,县域是扩大投资的重要方向,也是拉大消费的重要市场。粗算一下,如果每个县地下管网改造投资50亿元,仅此一项,全国1866个县总投资将近10万亿元。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一半,如果拉升到城镇居民的七成水平,将释放2万多亿元消费。
二是要紧盯人口趋势,大力强化县域城镇建设。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约为50%,到了2023年底,城镇化率已提升至66%,过去十多年间,城镇化率增长水平年均超过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5亿人,按照这个城镇化发展势头,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超过75%,农村进城人口规模预计超过1亿人。加上外出农民工到龄返乡估算1亿人,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未来县城人口净增1亿是有可能的。为适应该情形,充分考虑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加大县城及中心镇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环境建设是必要的。
三是跳出县域看县域,在更大空间格局下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局限在县域上,要向外向上拓宽视野,在更大空间里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条件,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要打破“谁家孩子谁抱走”“自己的事自己办”的习惯性做法,贯彻“提级统筹”大原则,在国家或省市层面搭建平台,实实在在为县域经济发展赋能。
四是合理把握发展方向,统筹处理好县域经济重大关系。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特色化、融合化、绿色化三大方向:走发挥比较优势、差异化发展道路;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通,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厚植县域生态底色。

县域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四大关系。首先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发展就没有基础;其次是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在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县域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守护传统文化、保护历史遗存和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性;再次是强县与富民的关系。既要发展富税产业,增加财税收入,也要抓住富民这个根本,不遗余力把民生水平搞上去;最后是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既要立足当下,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近期工作,也要放眼长远,防止短期思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五是正视虹吸效应和市场惯性,加大政策力度和反向调节。大城市虹吸效应是一种客观现象。新时期,县域应成为下一步国家建设重点。为此,就要在“资源上行”势头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向操作,开展逆势调节,给予一揽子倾斜性政策支持,引导推动“资源下沉”。

三、改革创新,综合施策,协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足第一资源,发挥人才强县作用。鼓励实施“人才汇聚工程”,吸引高端人才和智库专家,通过短期项目、顾问咨询、线上合作等灵活方式参与县域经济建设。鼓励到大城市建立“人才飞地”、研发中心和创新孵化器;重视发挥乡贤乡亲作用,鼓励回乡兴业,参与家乡建设。
二是发挥科技驱动,促进发展动能转化。利用五到十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实施县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大力推进农村分布式能源试点示范,争取五到十年时间在全国农村完成清洁能源替代。鼓励科技示范竞赛,通过“赛马”形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扩大应用。
三是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按照“一县一策”的基本思路,由省级政府研究认定县域主导产业短名单,原则上每个县发展三到五个主导产业。公开设立龙头企业名单,加快县域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撤并部分效益低下、不具备条件的园区,一般情况下,考虑一个县打造一个示范园区并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

位于浙江东南沿海的乐清,是一座拥有147万人口的县城。今年1至8月,乐清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在浙江全省45个工业大县中排名第一。图为乐清市县城景观。新华社发


四是补齐发展短板,加速农业现代化。大力扶持农业技术和服务企业,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制定实施山区农业机械化专项行动计划,建议在国家层面统筹推进一轮山地农业现代化革新。开展全国高品质农产品发展扶持行动,鼓励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
五是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城镇综合品质。开展县城品质提升行动。安排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意识向县城倾斜,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支持县城建设提质升级。推动中心镇城市化建设。争取十五到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心镇城市化改造升级,使之成为县域人口和产业的重要承载区。
六是跳出县域空间,加强区域开放协作。加强县域和所属城市市区的统筹规划、功能配套和协同发展。在相关规划中研究探索在周边县域设置副中心或功能中心、特色产业中心。支持县域积极融入城市整体产业布局,发展与之互补配套或差异化协同的产业,形成特色经济。支持城市服务业跨界发展,为县域产业升级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鼓励发达地区、条件匹配的地方与县域“结对子”,在县域设立“飞地”产业园。
七是鼓励首创精神,充分释放改革红利。继续鼓励支持县域创业。支持县域干部“向上生长”,给基层干部提供成长空间和发挥作用的舞台。推进扩权强县,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动县域国企改革,推行混合所有制和现代化治理,加快县域平台公司“去壳化”。深化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盘活资产资源、发展产业、领办合作社、投资入股等可行道路,推进农村“三块地”市场化改革;加大行政改革力度,适时启动研究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打破县域经济“GDP锦标赛”、改进差异化考核办法。
八是因地制宜,推动县域差异化发展。按照县域在承担国家功能、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水平三个维度,建议对县域进行如下分类:首先,在总体战略层面,考虑国家战略功能配置,将县域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陆地边境县以及文化传承重点县,对这四类县域重点支持加强基础功能,更好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其次,根据资源禀赋条件,考虑区域影响,将县域划分为大城市周边县、交通枢纽县和重点资源县,根据这三类县域基础条件、优势和潜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另外,考虑县域发展成效两极分化的实际,有必要抓住两头,对于发展排头兵,列为改革创新县,鼓励继续探索先行先试,对于落在后头的,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县,继续安排专项政策,支持就业创业,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兜底保障。



访问电脑版 网站帮助
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主办: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电话:0772-2811084
网站标识码:4502000009 技术支持: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80号